铭记——新县红色历史之最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铭记——新县红色历史之最


新县第一个党支部——曹门村党支部

1926年夏,吴焕先同戴季伦、戴克敏、曹学楷、陈定侯等回到箭厂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箭厂河一带串联革命知识青年毛国兴、吴先绪、吴先筹、詹以贤、肖从善、石生才、戴华堂入党后,在新县箭厂河四角曹门村建立了新县第一个党小组。

鄂豫边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地,位于箭厂河乡四角曹门

1927年2月,这个党小组吸收了从农民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吴先旺、吴维如、吴维英、周业臣、吴维和、肖洪焰、吴先炎等人入党,在箭厂河四角曹门村附近黄泥塝的一棵大松树下举行了入党宣誓。入党誓词: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力工作,实现革命,服从党纪,严守秘密,死不叛党。宣誓后,便在这里建立了新县第一个党支部,书记为吴焕先。这也是鄂豫边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新县第一个农民协会——曹门村农民协会

1926年8月,吴焕先在箭厂河曹门建立新县第一个村级农民协会,会员40多人。由耿继荣任主席,下设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妇女委员、青年委员、土地委员等。

曹门农民协会旧址

鄂豫皖边区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箭厂河三堂革命红学

1926年10月,为反击地主阶级的反扑和进攻,吴焕先、吴先筹、詹以贤在箭厂河地区利用旧红学的形式,先后办起了三堂革命红学。

三堂红学是:曹门红学,负责人吴焕先;郑家边红学,负责人吴先筹、吴先绪;詹家湾红学,负责人詹以贤。红学会员达190余人,并在红学中建立了党组织。三堂革命红学是鄂豫皖边区的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1927年春,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为对付地主武装的反扑,县南部各乡普遍建立农民自卫军,箭厂河地区以三堂革命红学为核心,建立农民自卫军。这是鄂豫皖边区最早的脱产农民武装,总指挥吴焕先,副总指挥为石生才。这支武装成为黄麻起义的主力之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最早的敢死队——麻城县乘马区六乡(今属新县)炮队

1927年5月,麻城乘马区六乡农民义勇队成立,并挑选10余人组成炮队。炮队即敢死队,许世友任队长。

1927年7月,麻城县委将乘马区六乡义勇队、炮队组建成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总部设在东岳庙(今属新县泗店乡)。这支农民革命武装成为黄麻起义的主力之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位革命烈士——吴立行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吴光浩率领由77名青壮义勇队员(其中有箭厂河三堂革命红学会员33人)组成的攻城突击队攻打黄安城北门,突击队架起云梯,共产党员、箭厂河义勇队员吴立行奋勇当先,第一个攀梯而上,但刚踏上城墙就被敌击中,英勇牺牲。这是黄麻起义中牺牲的唯一的一位革命战士。吴先恩、吴世安(均为新县箭厂河乡人)等数十名突击队员临危不惧,奋力登上城头,击溃北门守敌,把革命的红旗插上黄安城头。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牺牲的第一位县委书记——王志仁

王志仁,又名王成名,号静斋,新县陈店乡王湾村人。1904年出生,1923年考入武汉启黄中学,次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被派往湖北省农民协会任经济干事。192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派遣王志仁、符向一、刘镇一等到达黄安七里坪,成立中共黄麻区特别委员会和黄麻爆动指挥部,符向一为特委书记,刘镇一、王志仁等为委员。同时改组黄安县委,王志仁任县委书记。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3万余农民武装一举攻占黄安县城。12月5日,黄安城被敌攻破,王志仁在东城门反击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这是鄂豫皖根据地牺牲的第一位县委书记。

王志仁画像

鄂豫皖苏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保革命根据地

1928年6月2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和地方党领导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徐朋人等在柴山保地区的清水塘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开辟柴山保,以这里作为活动的依托,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柴山保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到1929年5月,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割据区域从北面的观音保等地,向南扩展至黄安的八里、桃花和麻城近郊,向东扩展至麻城黄土岗附近,向西扩展至孝感的汪洋店附近,纵100里,横130里。鄂豫边根据地与后来建立的豫东南、皖西北根据地共同形成鄂豫皖根据地。

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纪念地(今日陈店乡)

开辟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战斗——河南湾之战

1928年6月5日,国民党十八军驻长冲的一个营和一个便衣短枪队共300人,由清乡团长、土豪方晓亭带领,奔袭我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驻地柴山保河南湾。我工农革命军仅30余人,以少胜多,将敌击溃,并缴获驳壳枪3支。

河南湾反击战旧址,位于陈店乡山背村河南湾村民组与湖北省红安县交界处麻栎树岭北坡

鄂豫皖苏区第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

1928年7月下旬,第七军和地方党领导人在柴山保的尹家嘴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全师120余人,长短枪100余支,编为四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属三个班。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支红军队伍,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最早的一支队伍。1929年5月,“商南起义”后组建了红十一军三十二师;1930年1月,“六霍起义”后组建了红十一军三十三师。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支基本红军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司令部旧址,位于陈店乡程七湾村程氏祠堂

鄂豫皖苏区第一家报纸——《血潮》

1928年秋,中共鄂豫边区特委在柴山保创办《血潮》,为油印小报。主编徐朋人、何玉琳。后改为《英特纳雄耐尔》。

鄂豫皖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8月,光山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柴山保大朱家召开,到会代表120多人。大会讨论了建立革命武装、进行政权建设和开展土地革命等项工作。最后选举成立了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程炳煌,委员王宗义、郭步仪、罗明高、秦汉文(女)、傅梅臣、陆汉清(女)、韩浚川等7人。

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陈店乡代岗村大朱家村民组

鄂豫皖苏区最流行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柴山保地区人民为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创作并演唱了《八月桂花遍地开》。从此,这首著名的红色歌曲在大别山区广为传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曾任鄂豫皖边区特委执委兼少共特委书记的戴季英老人回忆说:“光山县苏维埃是1929年秋,阴历八、九月间在柴山保大朱家村成立的,黄安等地区、乡政权也都在这前后成立。1929年4月以后,斯大林,共产国际决定:中国成立政权叫苏维埃。我们以前叫革命委员会… …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时,当时唱有很多庆祝成立苏维埃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红旗扯起来… …当时就唱过,这支歌是柴山保本地方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三等都参加改过。”

中共鄂豫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1929年11月20日,遵照中央决定,改鄂东北特委为鄂豫边特委,并在柴山保地区的胡子石召开了中国共产党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鄂豫边特委会,书记徐朋人。

中共鄂豫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位于陈店乡胡子石村胡子石村民组

鄂豫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

1929年12月27日至29日,鄂豫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柴山保地区细吴家召开。出席代表71人,成立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曹学楷当选为主席。革命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主席徐向前;外交委员会,主席曹学楷;土地委员会,主席吴焕先;财政委员会,主席郑行瑞;经济委员会,主席郑新民;文化委员会,主席戴季伦;肃反委员会,主席熊少山。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设在细吴家。大会举行三天,讨论了土地、武装、拥护红军、苏维埃组织、文教、婚姻、救济等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议。


鄂豫边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陈店乡细吴村细吴家村民组

鄂豫皖苏区第一部土地法大纲——《临时土地政纲》

1929年5月底至6月上旬,鄂东北特委在柴山保召开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县委和红三十一师党委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临时土地政纲》,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部土地法大纲。《临时土地政纲》的颁布仅晚于1928年12月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半年。

鄂豫皖苏区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十美公杂货店”

1929年,箭厂河苏维埃政府在箭厂河河埂上创办一个消费合作社,取名为“十美公杂货店”。合作社开始是集资入股,金额不限,每个社员发一个购买证,主要经营柴、米、油、盐、糖、烟、纸张、茶叶、布匹、豆腐、猪肉等。

鄂豫皖苏区第一个消费合作社旧址,位于箭厂河乡街道

鄂豫皖苏区第一家红军被服厂——鄂豫皖缝纫厂

1929年在柴山保的龙佛寺和箭厂河的黄谷畈开办了“鄂豫皖缝纫厂”,共有工人100多人,主要做衣、被、鞋、帽子、绑腿带等军用品。后来,被服厂迁到新集城北洞下坪的一座地主大院里,扩大为一所综合性工厂,命名为鄂豫皖边区“五一模范工厂”,有职工300多人,其中70%以上是女工,厂长肖志亨。内设缝纫厂、针织厂、鞋厂和染坊等生产单位。可生产棉布、纱布、卡几布和服装鞋帽、绑腿,专门供应红军。1931年夏官兵们一律穿上了被服厂自制的灰色制服。

鄂豫皖苏区第一家兵工厂——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

1930年1月,鄂豫边区特委将早在1929年建立在各地的修械所集中起来,迁往柴山保佛尔寺,授名为“鄂豫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4月,改名“鄂豫皖边区军事委员会兵工厂”,这时,全厂共有职工60多人,党委书记阮德成,1931年5月中央调朱淑平任厂党委书记,熊明灼任厂长。1931年4月,厂址由佛尔寺迁到熊家嘴,并在红安、光山、麻城、陂孝北县境设立了四个分厂。1932年4月,总厂又由熊家嘴迁到柴山保王湾。到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时止,该厂在短短几年里,共生产了“撇把子枪”3500余支,“汉阳造步枪800余支,以及大量的子弹和大刀、长矛等。

位于陈店乡高湾村佛尔寺的兵工厂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飞机

1930年2月16日,赤卫队在宣化店附近的陈家河缴获国民党飞机1架,后运至卡房保藏,次年4月,从卡房搬运至新集,命名为“列宁号”飞机。1931年7月10日, “列宁号”飞机去固始、潢川一带进行空中侦察。9月8日傍晚,“列宁号”从新集机场再次起飞,抵达华中重镇武汉市上空进行军事侦察并散发传单。11月22日,“列宁号”由新县郭家河机场起飞,配合红军攻克黄安县城。

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仿制品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航空局——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局

1931年4月,根据中央指示,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局成立,龙文光被任命为航空局局长,政委由曾在莫斯科学过航空专业的钱钧同志担任。航空局就设在新集北头普济寺内。

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

“列宁号”飞机第一次参加的战斗——高山寨战斗

1931年4月底至5月初,红四军第十师攻打沙窝高山寨。高山寨怪石林立,山高坡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五一”劳动节那天,“列宁号”飞机从箭厂河机场向高山寨飞来,在高山寨上空转了几圈,撒下许多传单、标语。一个星期后,“列宁号”飞机再次来到高山寨,参加战斗。当“列宁号”飞机飞到寨子上空时,一个俯冲,投下了两颗迫击炸弹,只听“轰轰”两声巨响,像山崩地裂一般,炸得敌人鬼哭狼嚎,血肉横飞。红军战士趁势冲进了寨子,被炸昏了的敌人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就乖乖地举起手来,当了俘虏。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实现标志——箭厂河会议

1930年3月20日,鄂豫皖边区党代表大会在在箭厂河杨畈召开。中共中央巡视员曹大骏主持会议,宣布成立鄂豫皖边区特别委员会,委员25人,郭述申任特委书记。箭厂河会议实现了党对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集中统一领导。

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的标志——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0年6月,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柴山保王湾召开。到会的有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苏维埃代表和平汉铁路工人代表共200多人。大会议程有政治报告、扩大红军、土地革命、赤卫军等问题。大会宣布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成立,甘元景当选为主席。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标志着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

鄂豫皖根据地最早的专门税收文件——《通告第十四号》

鄂豫皖根据地统一以后,1930年9月17日,为了统一税制,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于箭厂河就“征收累进税问题”发布《通告第十四号》,阐明什么是累进税,为什么要征收累进税和怎样实际运用累进税政策,决定“边界现只实行农业累进税”,为此规定了具体税则。这个通告是鄂豫皖根据地最早的专门税收文件,标志着苏维埃税收制度开始在农业方面实施。

鄂豫皖苏区红军后方总医院——箭厂河红军后方总医院

1930年秋,鄂豫皖边区特委和红一军前委决定在箭厂河建立鄂豫皖地区红军后方总医院,次年秋基本建成。1931年冬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医院分内外两科。为了方便伤员就地治疗,总医院下设6个分院和1个中医院。

鄂豫皖苏区红军后方总医院纪念碑,位于箭厂河乡街北头

鄂豫皖苏区第一个石印局——杨畈石印局

1930年12月,鄂豫皖特委在箭厂河杨畈成立了石印局,后改为石印科,次年秋迁至新集附近的巴棚,石印科科长芦楚桥。有六个师傅和一些学徒,共十几个人。主要印制传单、标语、布告。

鄂豫皖苏区石印局旧址,位于箭厂河乡李洼村杨畈村民组

鄂豫皖苏区最高商业机构——经济公社总社

1931年初,鄂豫皖特区在新集成立了经济公社总社,各县区设立分社。经济公社经营人民生活必需品。

鄂豫皖苏区最大的市——新集市

1931年2月10日,红十师三十团在徐向前、王树声的指挥下,以坑道爆破的方法,攻克大别山战略要地新集,全歼反动地主武装千余人,新集第一次回到人民的怀抱。随即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迁入新集。3月,新集市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市苏主席秦汉文(女),下辖三个区苏维埃。市委书记张永黄。

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市平面图

鄂豫皖苏区培养苏维埃干部的最高学府——郭家河列宁高级学校

1931年2月,鄂豫皖边区特委在郭家河创办列宁高级学校,次年2月迁至新集。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红军地方干部,招生的范围包括鄂豫皖三省,招生对象是干部子弟、红军子弟和优秀的贫苦农民子弟,年龄一般在16至22岁之间。学习内容有政治、党史、国语、数理、军事等课程。共培养苏维埃干部300余人。

鄂豫皖苏区列宁高级学校旧址,位于郭家河乡郭家河村郭家河小学校园

鄂豫皖苏区最高首脑机关——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

193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新集成立,张国焘任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委员有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周纯全、郭述申、曾中生、旷继勋、舒传贤、高敬亭、柯庆施(未到任)、方英等11人,甘元景等15人为候补委员。此后,又成立了共青团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陈昌浩。

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位于新县城关首府路27号

鄂豫皖苏区最高金融机构——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

1931年5月15日,鄂豫皖特委和特区苏维埃政府在新集正式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7月更名为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苏维埃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货币制度,发行货币,调节货币流通;吸收存款,扶持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繁荣经济,支援革命战争。

鄂豫皖苏区第一所正规师范学校——新集师范学校

1931年5月创办于新集,校长成仿吾,学制6个月,开设课程有教育行政略论、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国语、算术、地理、历史,专门培养各地列宁模范小学的校长、教员。

鄂豫皖苏区第一所正规农业学校——新集农业学校

1931年6月建于新集,开设国语、数学、政治、生物、农业基础知识等课程。实行生产化教学,培养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干部。

鄂豫皖苏区第一家印钞厂——鄂豫皖特区印钞厂

1931年夏,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在新集附近的巴棚办起鄂豫皖特区印钞厂,印制苏维埃银行发行的纸币、布币。纸币是苏维埃银行发行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种货币。从1931年夏到1932年10月,先后发行纸币12种,其中面值为伍圆的1种,壹圆的3种,壹圆伍角的1种,伍角的4种,贰角的2种,二串的1种。这些纸币的正面上方有银行名称,中间是莫斯科冬宫或其他图案,两边印有面值,背面印有马克思像或花纹图案,上方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呵!”正中央盖有篆体的苏维埃银行的印章。

鄂豫皖苏区第一所正规财经学校——新集财经学校

1931年夏创办于新集,校长郑义斋,培养粮食、税务、经济等方面专业干部。

鄂豫皖苏区第一所无线电专业学校——新集红军无线电专业学校

1931年10月设于新集当铺彭杨军政干校内,宋侃夫、王子纲、蔡威等负责,学制6个月,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课程有机务、报务、英语、历史、地理等。

鄂豫皖苏区第一部电台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在新集城南钟畈设无线电台一座,台长宋侃夫。开办无线电训练班,主任王子纲训练工作人员40余人。电台发出的第一份电报,是向中央报告红四方面军的建制情况;第二份电报,报告黄安战役、商潢战役的胜利。中央回的第一份电报,是祝贺胜利,并通报了全国各块根据地的一些情况。

鄂豫皖苏区第一部电台旧址纪念碑

鄂豫皖苏区第一所正规政法学校——新集政法学校

1932年初创办于新集,校长周纯全。专业课程有法律学、监狱学、犯人改造等。

中共鄂豫皖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1932年1月10日至20日 中共鄂豫皖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新集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26人。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组织部长高敬亭(周纯全代理),宣传部长成仿吾。省委下辖鄂东北特委、豫东南和皖西北两个道委。

鄂豫皖苏区第一届体育运动会——新集运动会

1932年5月,鄂豫皖苏区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在新集召开。比赛项目有:田径、球类。新集市有4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比赛,他们是刘瑞清、高德旺、黄长轩、汪兴凯。刘瑞清获女子500米第一名,高德旺获100米第二名。

鄂豫皖苏区第一届体育运动会油画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诞生

1933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又称八十二师)在经扶县泗店乡大畈村组成,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二四四、二四六团和特务营。全军3000余人。4月8日,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在大畈村会师,两军实行合编,红二十八军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

1933年10月11日,皖西北道委在南溪召开扩大会议,决定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第八十二、八十四师。八十二师师长刘德利,政治委员詹大列;八十四师师长黄绪南,政治委员周化贤。全军2300余人。1934年4月17日,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在商城县豹子岩再次编入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原红二十八军二一八团留皖西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3日,鄂东北独立团团长方永乐带着省委留下的指示信,率独立团去皖西,找到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省苏维埃主席高敬亭,并在安徽省太湖县凉亭坳地区召开会议,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治委员。下辖八十二师(编定三个营)和一个手枪团。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治委员方永乐,下辖第二四四团和特务营。全军共1400人。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便衣队最早推广地区——新县卡房

1933年10月16日,鄂豫皖省委在红安县紫云寨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开始转变斗争方针,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这时鄂东北道委在地方武装中发展便衣队组织。便衣队首先在仙居区发展起来,由罗厚福领导,以老君山为依托,开展对敌斗争。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在经扶县卡房举办便衣队培训班,给便衣队规定了“游击战争,昼伏夜动,两面政策,统一战线”斗争策略。便衣队也称手枪队或游击队,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地方革命武装组织。负责侦探敌情,联系群众,筹集粮食供给红军,安排红军伤病员。同时配合红军作战和补充红军队伍。便衣队人数不一,队员多半是本地人,情况熟悉,精干灵活,白天同群众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同敌人展开斗争,打击反动,摧毁碉堡,搜集情报。便衣队组织很快由鄂东北地区发展到整个鄂豫皖边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边区在高敬亭领导下,继续发展便衣队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至1937年初,全边区属地方党委领导的便衣队有89个,另有16个不脱离生产的小便衣队,分布于边界22个县境,遍及东起霍山、潜山,西跨平汉铁路至应山,南抵蕲春、黄梅、广济、黄冈,北达信阳、固始的广大地方。经扶县境内有便衣队近20个。

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创作者——程坦

程坦,新县箭厂河乡红显边人,1907年出生,1925年参加当地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支部书记、乡苏维埃主席、乡农会主席、红色补充军营长。1930年任中共尹河区委书记,后任中共鄂东北道委秘书长。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迁后,程协同郑位三等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组织便衣队,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任陕南红七十四师政治部民运部长,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五大队第四队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鄂豫边区特委书记、新四军第六大队政治委员、中共鄂东地委书记、鄂豫边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1947年进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后赴山西晋城参加新四军第五师留守处的整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革命大学校长、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湖北省政府副主席、农民协会副主席,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副部长、民政部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常务委员。1980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

程坦

1934年8月28日,程子华受党中央和周恩来派遣,由中央苏区来到鄂东北道委驻地天台山地区的新县卡房。程子华同郑位三以及程坦、刘华清等人住在一起 ,先后约有四五十天。程子华向他们“传达中央指示,传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样,程坦萌发出编写关于红军纪律的新歌词的念头。程坦将程子华传达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仿照《土地革命歌》的歌词写法,编成通俗而又押韵的9字节歌词,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之后拿到鄂东北道委独立团进行教唱。最初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就这样诞生了!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合编成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1日、25日,红十五军团先后于劳山、榆林桥战斗中,取得俘敌3800余名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部队中也补充了一批东北军士兵。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红军纪律教育的问题,又一次提到了议事日程。时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程坦,正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喜讯传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0月底,中央红军即派贾拓夫等先遣人员到达红十五军团驻地道佐铺,及时送来中央红军《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和《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这一内容完整、文字准确、条款分明的“布告”。当天晚上,程坦激动得睡不着觉。睡下后又爬起来,就地围着一盆木炭火,摊开几页纸张,伏在膝盖上重新编写起来。他严格按照“布告”的内容,并结合原来所编写的歌词,逐条逐句地加以斟酌,最终修改成一首崭新而又完整的歌。军团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审阅后,让人在军团政治部编印的《红旗报》上予以刊登。最初的歌名叫《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演变为今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跳崖牺牲的女英雄——晏春山

1893年,晏春山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4岁因生活所迫,到武汉纱厂当童工,后来与码头工人潘家年结了婚。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以后,党动员了很多有觉悟的工人、青年学生,回到农村去宣传革命。晏春山和丈夫响应党的号召一起回到河南新县郭家河潘湾。1927年冬,在郭家河附近的杨家洼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敌人便疯狂地向根据地人民进行反扑。这时,晏春山同志担任潘湾党支部副书记,她按照党的指示,一面隐蔽主力保存实力,一面积极组织群众,配合游击队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5月17日,晏春山不幸被捕。敌人对他灌辣椒水、上压杆、钉竹签、烙铁烧,无所不用其极,妄图从她嘴里得到地下党和游击队的情况。后敌人把她双手反绑着,强迫她带着敌人去找游击队。她从容地走着,朝着远离游击队驻地的鸡公寨走去,当她走到大花台崖顶时,转身面对群敌,昂首挺胸,怒目而视,愤怒地说:“狗强盗,吃人的野兽,你们的日子不会长久的,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红军游击队就在这崖下边,跟我一块去找吧!”接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便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晏春山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党的优秀女儿。牺牲时间比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早6年。

晏春山烈士跳崖牺牲地,位于郭家河乡湾店村鸡公寨

坚持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的一面红旗——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及其领导的游击队

1946年7月我中原部队胜利突围后,奉命留下坚持斗争的中原军区所属鄂东独立旅旅长张体学,政委吴成忠,副旅长何耀榜,副政委熊作芳等,在卡房李墩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郑位三、李先念关于配合主力突围,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指示,研究决定撤销原县区政权和豫东南地委,由长期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刘名榜、肖先发、邱进敏等重新组成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刘名榜任中心县委书记兼县长,肖先发任副县长。中心县委下设经光、罗礼两个县委,后来又增加红安、麻城两个县委。中心县委集中共产党员70多人,组成了县游击支队。此后,刘名榜、邱进敏等率领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1947年4月,刘名榜他们处决了作恶多端的敌经扶县参议员、国民党陡山河区党部委员杜五疯子(杜定廉)。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国民党电台和报纸惊呼:大别山共军势力不可低估!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极为兴奋:“好!大别山还有刘名榜在坚持!好!”随即毛主席派郑位三的弟弟郑植惠传达指示:“大别山根据地一定要坚持,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中央就要派大部队南来。”曾任刘邓大军民运部长、新县第一位县委书记的穰明德同志在1983年回忆时说:“我们常说,大别山红旗不倒,火种不灭,指的就是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和刘名榜他们。”穰明德同志的回忆录《大别山的一面红旗——忆黎明前的刘名榜同志》对刘名榜的伟大功绩给予了热情赞扬。

刘邓首长签署进入大别山后的第一个作战命令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28日,第六纵队18旅52团、53团攻克经扶(新县)县城新集。29日,野战军司令部进驻经扶县八里畈宋畈村,刘邓首长住宿宋氏宗祠(现存)。刘邓首先在这里签发了进入大别山后第一个作战命令:指示一、二纵队在大别山北面地区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三、六纵队向山南出击。

刘邓大军的第一个立足点

1947年9月2日,野司机关在经扶县八里畈小姜塆村宿营,刘邓首长在村前草坪上召开整顿纪律的干部会议。当晚,邓小平政委对野战军民运部长穰明德说:“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希望你能在这里站稳脚根,坚持下去。”并任命穰为经扶县委书记兼县长。9月5日,刘邓首长在商城县陈家塆给野直警卫团二营战士讲话,勉励他们到经扶县去开展工作,为野战军建设后方。刘邓首长以经扶县(今新县)为大本营,东向皖西扩展,南向长江北岸扩展,西向江汉平原扩展。1947年12月中旬至1948年2月下旬,邓小平率领的大别山前方指挥所驻扎在以经扶县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担负在大别山内线指挥作战的任务。

刘邓首长亲切接见大别山红色游击队

1947年9月10日,刘邓首长在光山县南向店附近的西杨岗接见刘名榜(新县郭家河人,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书记,电影《五更寒》中的“刘书记”原型。)、邱进敏(新县陡山河人,经光县委书记)等99名游击队员。邓政委亲切地握着刘名榜的手说:“老刘啊!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不容易啊!”刘名榜把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情况向刘邓首长作了汇报。邓政委又高兴又严肃地说:“对,我们离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邓政委接着说:“你们都是党和人民的好战士,我代表野战军的领导同志,向你们表示感谢!”邓政委还特别叫杀一头猪来招待游击队。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军途中

刘邓首长亲自改县名

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设置经扶县,以河南省国民党政府主席刘峙的字为县名。1947年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部队(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28日,第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五十三团攻克经扶县城新集。1947年9月2日,邓小平政委对穰明德说:“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希望你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坚持下去。”并任命他为经扶县委书记兼县长,宣布成立经扶县爱国民主政府。当时的武汉《大刚报》称:“刘伯承派他的亲信出任经扶县长。”穰明德到达经扶县后,找到长期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刘名榜。两人商议,并报刘邓首长同意,穰明德任经扶县委书记,刘名榜任经扶县长。1947年12月30日,经扶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陈店王湾召开。在此之前,刘名榜等提出改县名。有人提议以刘伯承司令员之名为县名,也有人提议以革命烈士(沈)泽民或(肖)先发等人名为县名。穰明德将改县名之事向刘邓首长汇报。刘伯承说:“我们共产党不能突出个人。用个人名字命名,没有任何好处。就叫新县吧!一是人民获得了解放,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开始了新的生活;二是以新集镇为县城。”与会代表500余人,一致通过改经扶县为新县,并成立新县人民政府,邱进敏任县长。刘邓大军文工团为庆祝改县名及新县人民政府成立演出歌剧《白毛女》。

邓小平政委在新县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大别山经验”

1948年1月30日,邓小平在新县对以新县为代表的新区土改进行了认真总结,给毛泽东写了一份《关于大别山的阶级情况与几个政策的问题》的综合报告,分析了大别山区的特点和阶级状况,第一次正式提出划分两种区域(巩固区和游击区)并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观点。2月8日,邓小平在新县再次给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复毛主席征询新区斗争策略与群众组织形式问题》。报告中,邓小平根据大别山解放区在土改运动中所犯之急性病错误的教训,提出“在新区树立两个观念非常必要”。2月17日,毛泽东向全党批转了这个报告,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2020年10月16日 09:22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